核心提要
●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观照,又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宏阔视野,亦有方法论意义上的部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
●今天,我们要打破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一元论的观念束缚,顺乎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探求世界文明交往范式,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明观念,把握世界各地“以文化人”的历史进程,把握世界各地“文以载道”的历史经验,理解世界文明的共同性及其百花齐放的绚烂景观,以融通中外的文化发展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只有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规定性,我们才能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置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去理解,从大历史观和新文明观的角度把握“以文化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思想内涵,深刻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和世界历史意义。
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创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理论创新,指导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行动指南。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从文化关乎国本、国运的战略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立足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代方位,准确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时代大势,提出了实现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思想新论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本体论意义上的整体观照,又有认识论意义上的宏阔视野,亦有方法论意义上的部署要求,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
今天,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实现其实践转化,要以科学的思想方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我们党在百年历程中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融入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今天,我们要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使文化发展贯通古今,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使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我们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深处把握文明的未来走向,以文化古今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的理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安顿我们的精神家园。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文明进步体现为新旧更替的实践创造。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是流动的活水,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不同民族的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制度特征和文化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打开创新空间,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今天,我们要打破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文明一元论的观念束缚,顺乎文明发展的时代潮流,探求世界文明交往范式,尊重和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明观念,把握世界各地“以文化人”的历史进程,把握世界各地“文以载道”的历史经验,理解世界文明的共同性及其百花齐放的绚烂景观,以融通中外的文化发展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实现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在其“化学反应”中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第二个结合”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走过百年历程的历史事实,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必然。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深度融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从中可见,马克思主义在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过程中互相激发、互相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使中华文明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彰显了中华文明与古为新的精神气象。
“第二个结合”是一种深刻的“化学反应”,不仅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作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确立了观念基础。只有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内在规定性,我们才能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逻辑,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置于赓续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去思考,置于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潮流中去理解,从大历史观和新文明观的角度把握“以文化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我们要深刻理解浸润在中国人精神生命中的传统文化,在实践运用中理解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与自主逻辑,理解其何以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作为“第二个结合”的实践场域,中国式现代化寻求一种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超越了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建构的新文明形态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进一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学理阐释,以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积淀和发展的,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推动了中华文明实现现代转型。一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史,正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延展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探索中凝结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进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明确了新的文化使命的主体意识,明确了推动文化繁荣和建设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的,必然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并在实践中使传统文化创新和转化,从而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体现了历史规律的决定性和历史主体的选择性,遵循文明发展规律,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协调统一,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创造中行稳致远。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明确为什么人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创造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高尚的文化作品充盈人民群众精神世界。丰富和完善文化发展的结构层次,使人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资源,共同参与文化创造。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汇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大合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学理阐释,进一步推动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要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促进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赓续中华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彰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臧峰宇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