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集中区发布时间:2023-04-20 09:38 |
集中区坚持把人才工作放在“发展之要、强区之基”的战略高度,锚定“走在前、开新局”,聚焦“高精尖缺”人才,深化产才融合,激活创新动能,以高质量人才工作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22年,该区共入选省“特支计划”创新创业人才2人、省引才资助奖补1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其中孵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助力全区销售收入保持高速增长、连续4年增速超50%,突破280亿元。
健全服务创品牌
该区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不断健全工作体系、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人才工作抓有方向、抓有成效。充分发挥党工委在人才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定期听取人才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人才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同时,以项目化管理为抓手打造人才特色品牌,高标准建设“江南人才智库”平台,通过动态掌握人才底数、人才层次占比等,数字化赋能招才引智工作。落实落细党工委联系服务优秀人才制度,开展“两节”期间走访慰问各类人才活动,切实帮助来区人才解决各类实际困难,人才获得感和归属感显著提升。
政策扶持建平台
为让集中区成为“群贤毕至”的就业创业福地,该区从创优提质人才政策入手,坚持把政策作为推动人才汇聚的“主引擎”,先后拟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人才集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实施产业“人才特贴”计划的暂行办法》等,着力构建涵盖各领域各类型人才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等方面的“1+N”人才工作体系,让人才创新创业的土壤更加丰沃。
同时,围绕提升发展能级,积极搭建“人才+产业+项目”的创新创业平台,先后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6个,推动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的江南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非开挖工程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大学生见习基地等重点人才载体建成落地,让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更加广阔。
创新机制促引才
该区坚持将人才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第一支撑”,构建“人才+高校+企业”三方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强化人才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核心支撑。以“政产学研用融”六位一体为抓手,开辟引才“绿色通道”,灵活运用揭榜挂帅、校地联动、以才引才等“刚柔并济”引才模式,助力高端人才引进。同时,积极发挥现有人才的人脉优势,将专家人才“朋友圈”转变成为“招聘主会场”,推动实现引进一名人才、带领一个团队、做大一个产业的“葡萄串”效应。
聚焦重点企业用工难、人才引不进等问题,创新“直播带岗进企业”“返乡人员就业直通车”等机制,开展大学生园区行、招才引智高校行、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招聘活动,引进技能人才,纾缓企业用工难题。
产教融合共育才
为着力破解人才成长“中阻梗”问题,该区坚持需求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培育方式,探索打造产业联盟共同体,实施“人才筑峰”计划,组建以铝基产业链为要素的产业(人才)联盟,依托合肥工业大学科教资源,分级分层分类对链上企业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实行“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培养,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促成区内安坤新材、文香科技等10余家企业与中南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搭建“校企”平台联合育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在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新产品检测等方面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释放互惠共赢的叠加效应。
保障服务留人才
为营造尊贤爱才的良好氛围,构筑拴心留人“栖息地”,该区坚持以人才为核心,做优服务,打造“才聚江南”春夏秋冬四季品牌,持续办好企业家创业特训营、职业技能大赛、“海聚英才·筑梦池州”暨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等活动,搭建沟通平台、促进资源共享,力争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区创新创业。并建立健全人才服务保障制度,在区内设立定点医院、公益性“青年驿站”,为人才及家属就医、住房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服务“绿色通道”,并为来区发展人才发放生活补贴、租(购)房补贴。
据该区综合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该区将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主线,全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引领产业发展、驱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自变量,“高位嫁接”优质高校院所资源,为集中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