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 年度计划
索引号: 557816728/201610-00041 组配分类: 年度计划
发布机构: 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 其他
名称: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号: 池政〔2015〕29号
成文日期: 2016-10-07 发布日期: 2016-10-07
废止日期: 2030-01-01
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0-07 20:46 来源:综合管理部 浏览次数: 字体:[ ]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正处在蓬勃发展的上升期,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十三五”是池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充分发挥其对其它支柱产业发展的加速与倍增作用,是实现“工业强市”战略目标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突破口。为明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根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和池州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1.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自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确立为全市首位产业以来,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70亿元,较2010年增长680%,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0余家,实现增加值20.65亿元。铜冠铜箔公司年产3万吨高精电子铜箔、安芯电子年产180APP芯片、泰美达半导体、睿成微电子、圣享电子元器件、信安科技微波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机及电子基础材料的全产业链。

    2.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市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池州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省级创新型园区和安徽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电子信息行业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0项,累计申报专利7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100余件;电子信息行业建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38家;安徽省稀土铝合金导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频化和数字化传输、安徽省LED灯具及智能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电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全国领先,安芯电子2条GPP芯片项目填补我省芯片制造领域空白,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8μm-210μm各种高精度电子铜箔的技术工艺及装备在国际、国内同行业处先进行列,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电子铜箔供应商。

    3.产业配套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随着国务院《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安徽省《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实施,我市“全省集成电路副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倾力打造,政策要素迅速聚集,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环境和发展所需的保障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基地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截至2014年12月底,市开发区和池州高新区已分别建成30万和40万平方米标准化电子信息厂房,已建成日处理1万吨电子信息产业污水处理厂,各园区均建有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中心,构建了项目审批“一站式”、项目建设“一条龙”、项目投产“保姆式”的服务体系。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具备较为明显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商务成本、园区平台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

    (二)存在主要问题。

    1.产业层次不高。目前,电子信息产品以电子铜箔、元器件、整机组装加工等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核心技术少,经营状况受上下游产业波动较大,企业总体竞争力较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业关联度较低,纵向耦合的产业链未能有效形成,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电子信息企业的带动,现有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总体较低,尚无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2.高端人才匮乏。在引进的企业中,高端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极度缺乏,行业内领军人物寥寥无几;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培养及使用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培育人才的机制和环境有待优化,缺乏吸引人才长期留驻的土壤。

    3.公共平台建设落后。产业支撑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物流配套、生活设施配套均较为落后,企业生产成本高于同类发达地区10%。电子信息产业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平台缺失,不能为相关企业和产品提供展示、测试、认证、评估、融资等专业服务,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二、“十三五”电子信息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跨界融合带来产业新增长区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下一代通信技术、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正在重塑整个社会运营和人类生存方式,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传统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能源与互联网融合等方兴未艾,跨界融合和颠覆性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新的热点,这为池州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了新的领域。

    2.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数据,全国内资软件企业超3万家,占全行业企业总数90.7%,完成软件业务收入2.3万亿元,占全行业总收入75.6%,同比增长27.8%,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从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近5年来的增长形势来看,其年增长率保持在30%左右,远高于大多数传统行业同期增长水平。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其软件与信息业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有向中部地区渗透转移的趋势,这为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3.应用牵引成为重要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具有坚实的信息消费基础,宽带用户和手机用户均为全球第一,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多样化,这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市场需求。

    3.云计算、大数据快速发展推动着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驱动的业务模式和分布式技术在精准营销、智能推荐、社交网络上得到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又反过来引发实时计算、内存计算、图计算、深度学习等新一代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作为不可替代的核心基石,正与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和物联网等新理念成为推动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二)面临挑战。

    1.国内城市竞争激烈。由于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内许多重要城市均在积极布局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无锡等城市作为先行者,产业起步较早,着眼高端,知名企业聚集,已牢牢占据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主流地位。省内合肥、蚌埠等依托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开展专业化招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持续投资规模巨大。电子信息产业关键领域如集成电路、晶圆制造等领域项目投资较大,需要行业高效和专业的服务,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引导性财政资金,吸引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落户。

    3.产业资源分布不均衡。由于软件与云计算、集成电路设计属于高智力研发领域,资产较轻,故主要分布在全国智力资源集中且经济发达的北上广等核心城市,呈现出国内制造、国外研发和内地制造、沿海研发的局面。多数软件和设计企业对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城市软环境、宜居性以及高端人才稳定性等因素较为关注。

    4.核心技术自主突破难度较大。在产业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等领域,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位于产业技术链条的高端环节,掌握并垄断着核心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设计与生产。这为池州市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走向产业链高端,带来较大阻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做强产业链核心环节为主线,以引进高端优质项目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配套环境为保障,大力发展泛半导体、整机组装、云计算及软件服务业,促进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1.软硬同步,联动发展。以软件开发和云计算产业为切入点,打造独具特色的“九华云谷”;以整机组装制造为突破,以应用为导向,与软件开发实现联动发展。

    2.补链强基,集群发展。以泛半导体、整机组装、云计算及软件服务三大产业链为纵向主线,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做大产业链基础环节,做强产业链核心环节,并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完善产业横向配套环节,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成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示范引导,绿色发展。通过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绿色照明及建筑节能改造示范、物联网技术示范等应用示范的引导,利用信息化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智能化提高城市管理及服务水平,进而带动产业和城市绿色发展。

    4.智能融合,创新发展。瞄准智能化发展趋势,以“互联网+”的思维,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传统行业的融合,探索以众筹、众创等方式,鼓励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拓展,形成联动互补的融合创新发展氛围,注重发挥产业生态与创新体系在产业发展中的助力推动作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至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主导产业,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50%。初步形成“三链三集群”的产业生态体系,即以软件与云计算产业链为核心,以泛半导体产业链为基础,以整机组装产业链为支撑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智能终端、智慧城市、智慧能源三大集群产业格局。建立起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使池州成为省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应用示范基地。

    2.技术进步目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化推进提供技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产品产值率达到45%以上,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5%。

    3.骨干企业培育目标。力争引进若干世界500强中的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和行业50强的电子信息企业,形成2家超50亿元,10家超10亿的大型企业和数量众多具有市场活力的中小企业。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招商,实施重大专项。

    加大电子信息产业招商选资力度,重点突出完善招商引资政策,面向国内外电子信息重点区域、知名企业、配套企业、服务企业制订招商路线图,实行精准化招商,实现从单个项目招商向产业链、产业基地、总部经济招商的转变,重点主抓四大专项:一是新型智能终端集聚专项,瞄准智能手机生产线和智能电视生产线引进项目。二是高端集成电路引进专项,引进高端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企业。三是实施九华旅游生态链综合平台建设,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依托本地企业,打造集旅游、休养、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信息平台。四是实施智慧池州建设专项。

    (二)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产业支撑。

    围绕新型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与云计算三条产业链,紧盯产业链中核心环节,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龙头企业、互补企业、关联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集聚发展格局。进一步鼓励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企业和服务企业在我市投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配套企业和服务机构,发展配套设施、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相关产业。推动实现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要素资源逐渐集中、上下游配套逐渐完善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创新引导,推动成果转化。

    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完善基础平台,突破关键技术,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建设各级各类型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完善创新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产品验证测试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集中力量在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智能终端和云计算等领域开展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集聚发展。

    以江南产业集中区、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为发展平台,引导人才、资金、政策等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集中,增强青阳县等周边区县承接配套与服务功能,在全市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区域协同的信息产业格局。

    五、发展重点

    (一)巩固发展泛半导体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以睿成微电子的砷化镓射频功放芯片设计与研发,华钛半导体、安芯电子等企业的集成电路封测和铜冠铜箔等企业的高精度电子铜箔产品为集群发展基础,延伸产业链环节,重点瞄准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和电子元器件等领域。

    2.具体阶段。

    (1)2016-2017年:做强特色芯片设计与封测,力推光伏及绿色照明应用。聚焦显示、汽车等特色应用,加快IC设计业集聚发展,并形成各类IC封测能力;从应用入手,创新应用多种商业模式,力推分布式光伏发电及半导体照明示范。

    (2)2018-2019年:引进IC制造、8寸或12寸IC生产企业,丰富光伏电池及LED光源产品线;结合光伏及绿色照明应用示范,推进多种新型高效电池、特种特色行业用LED光源等高附加值产品集聚,带动系统集成及产品工业设计等服务业发展。

    (3)2020年:聚焦国产化替代,着力突破材料及装备等高端环节。推进半导体制造领域关键原料和辅材、核心部件和装备本地化配套及国产化替代,形成较完善的IC、光伏及LED产业链;形成较完善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体系,保持产业可持续发展活力,打造国内规模较大的特色半导体制造基地。

    3.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额

8寸IC生产线

特色8寸IC生产线及生产配套

150亿元

元普光电子项目

购置生产车间、科研办公及配套设施,建筑面积159880平方米。项目达产后,年产LED芯片60K片、封装LED芯片72000K颗、室内照明产品492万支、LED路灯120万盏

3亿元

新型电子元器件项目

建设年产消费电子元器件3000万片生产线,配套建设研发中心等

10亿元

安徽威盛电子薄膜项目

聚酰亚胺电子薄膜制造,建设现代化薄膜、隔膜、电容膜等产品生产线,并配套建设省级以上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研究中心

10亿元

IC封装测试生产线项目

建设高密度封装形式和高速器件接口、可靠性筛选方法、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测试生产线

30亿元

高效晶硅电池(单晶硅)及新型薄膜电池(CIGS)项目

建设高效晶硅电池及新型铜铟镓硒(CIGS)薄膜电池生产线

20亿元

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项目

引进一批从事通信、汽车电子、驱动IC、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安全等特色应用领域芯片设计企业

5亿元

砷化镓外延片生产线

引进砷化镓汽相外延工艺生产线

2亿元

SSD固态硬盘处理器芯片项目

建设SSD固态硬盘处理器芯片研发生产基地

2亿元

IC设计项目

引进韩国现代设计公司

3600万

STS封装测试项目

韩国STS公司封装测试生产线

1.5亿元

导电膜玻璃项目

年产1080万片ITO导电玻璃,分三期建设。一期540万片主要建设两条生产线(含切割、镀膜)

3亿

    (二)壮大发展整机组装制造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以现有睿成微电子、信安电子、圣享智能科技等企业为集群发展基础,重点瞄准智能终端产品、智能电视和教育终端领域。

    2.具体阶段。

    (1)2016年:强化项目引进,丰富智能终端产品种类。重点引进智能手机、导航、可穿戴设备生产线,丰富产品种类;围绕智能电视,与省内传统家电企业联动向智能家电领域拓展,实现企业和产业同步转型。

    (2)2017-2018年:加强产链互动,推动重点企业进行垂直整合。依托现有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定期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需求对接活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合作、合资等方式进行产业链垂直整合,增强产品竞争力。

    (3)2019-2020年:紧抓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把握家电及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智能化、节能化发展趋势,紧抓上下游配套优势,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强优势领域。

    3.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投资额

智能电视生产线

智能电视自动化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

20亿元

玖信电子触摸屏和OLED制造

建设电子触摸屏和OLED产品生产线及相关设施

10亿元

唐威背光模组反射膜项目

建设年产背光模块反射膜2000万平方米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

5亿元

智能电子一米线

生产

研发生产智能电子一米线、智能柜面管理系统、电子防护栏、电视监控及防盗报警、数字多媒体监控技术等

4亿元

多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生产项目

建设多模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生产线

4亿元

可穿戴设备研发及生产

引进可穿戴设备研发及生产线

2亿元

北斗导航产品研发与生产

引进北斗导航设备研发及生产线

2亿元

语音教育终端研发与生产

引进语音教育终端产品研发及生产线

1亿元

科技智慧家庭控制终端的项目

建设一条年产5万台一体机生产线

2亿

LED光电项目

建设年产高压LED户外照明灯150万套、高压LED室内照明器280万件、LED生物灯120万套及封装测试、线材、模具配套产业链。

5亿

手机整机项目

深圳市爱度手机制造有限公司手机制造生产线及相关配套

6亿

工业自动化设备

项目

深圳远望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自动化设备生产线

4亿元

智能水网开发项目

节能及环保项目投资与管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与运营,新能源开发项目投资,节能技术开发及咨询服务,节能环保设备设计、开发、销售及租赁,智能水网开发

2亿元

    (三)培育发展软件与云计算产业集群。

    1.发展方向。抢抓产业发展先机,以应用引导为突破口,吸引软件开发商和系统方案提供商落户池州,重点瞄准特色软件、云计算和信息服务领域。

    2.具体阶段。

    (1)2016年:强化载体功能,推动多个软件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嵌入式软件园、动漫产业园、软件服务外包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建设;建立健全公共物流信息、电子商务交易网络等平台,强化功能服务与产业支撑;积极推进示范项目谋划与调研,吸引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企业落户。

    (2)2017-2020年:紧抓服务平台,形成池州市软件产业创新创业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省内多所高校软件创新资源,加强软件行业孵化体系建设,加大创新扶持,降低小微软件企业创业成本;充分发挥软件业对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的促进作用,鼓励二者融合渗透,加快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

    3.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投资额

池州市软件产业园

软件产业孵化基地和服务平台

100亿元

京东商城池州基地

京东商城江南物流、电子商务总部

130亿元

九华旅游生态平台

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依托本地企业,打造集旅游、休养、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数据信息平台

3亿元

嵌入式软件开发

引进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

1亿元

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

引进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软件开发企业

1亿元

智慧医疗

集成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医学传感器等种种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进而实现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3亿元

智慧交通

建设全市交通信息平台,整合交通, 资源, ,包括交通基础数据、业务数据、GIS数据、分析主题数据、交通数据仓储等,形成融合的交通领域数据中心,构建智慧交通云计算环境。同时开发包含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安全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其他政府部门、企业的交通信息化系统。

5亿元

    六、空间布局

    以池州市工业空间布局指引为导向,立足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按照“规划先行、开发集约、产业集聚、和谐发展”的原则,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突出国家级园区、省级开发区、产业集中区和站前区的优势功能、整体特色,形成“一核、一带、一环”的总体布局框架,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化快速发展。

    (一)推进核心区建设。

    “一核”即以市开发区为核心区域。利用国家级开发区、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吸引力,打造辐射和支撑全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以知识化和高端化为取向,先行布局和发展泛半导体产业,建成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加快产业带建设。

    “一带”,即形成一条沿着贵池区东北方向的电子信息产业带,包括市开发区、池州高新区和江南产业集中区。调整优化各园区功能定位,围绕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优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统筹考虑配套设施建设,构建高端化、自主化、集群化、规模化的主体产业带,形成主业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作互动的新型格局。

    (三)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一环”,即从站前区延伸电子信息产业带至青阳,形成产业区域分布的环形密集状。依托站前区电子商务基础及青阳经济开发区已有机电装备制造、非金属新材料和有色金属深加工等特色产业优势,为“一核一带”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和后台支撑,提升产业价值链总体水平,实现全市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的协调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

    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等各类专项资金,优先向电子信息产业倾斜,优先推荐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持,开发适合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支持以专利等无形资产作为抵押进行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成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探索以股权激励等形式,吸引培育优秀人才参与企业经营,分享企业发展成果;选择一批经济、社会效益好、市场尚在发育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由政府首购和订购,培育电子信息产业市场;支持一批龙头企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专业创新创业基地和孵化器。

    (二)健全“政产学研用”多方联动机制。

    形成政府、产业、教育、科研和应用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引导、政府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创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制定电子信息产品相关标准,改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考核评价体系,紧密跟踪产学研进度和进展,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产业产品在本地的应用。

    建立和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电子材料、元器件、智能终端等重点领域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政策、资金支持,推动公共研发平台建设,为相关企业优先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企业间生产设备、试验装置等资源共享。

    实施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智慧城市、太阳能光伏等示范性工程建设,建设“政务云”、“城市云”、“车联网”、“智慧园区”和“智慧工厂”等示范项目,实施LED、太阳能光伏照明示范工程,推动将标志性建筑、广场、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作为示范点,以应用带动产业集聚和发展。

    (三)完善“宜居宜业”的人才集聚环境。

    以产业培养人才。以重点产业、项目为依托,培养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对引进到池州市的优秀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给予企业引才奖励,完善高端人才评选表彰制度及人才服务联络员制度。以平台集聚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院士与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载体建设,加快领军人才的培育和引进,鼓励各类产学研合作形式的发展,实现人才双向交流。

    以配套服务环境留住人才。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建设与之相配套的公寓住宅,构建和完善集生活配套设施体系,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配套。

    以宜居城市建设吸引人才。加强对各功能园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力度,实施重大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提升城区环境质量,建设宜居生态新城。

    (四)建立“目标导向”的招商体系。

    成立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小组。统一协调招商引资涉及不同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统一分析筛选招商引资的各类信息,以及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建议,统一组织推介招商引资的环境宣传,提升整体形象,统一聚集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和优秀团队。

    编制产业招商地图,实行定向点对点“目标导向”招商。跟踪并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库,通过重点项目的引进和落地,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全程跟踪确定的重点项目,定期反馈和评估,及时调整政府支持方式和力度。重点项目的选择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定位和完善产业链的需要。出台第三方专家项目筛评制度。聘邀行业专家,从投资建设运营的可实施性、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估项目引进的价值和风险,并对政府资源扶持的规模和方式给出建议,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筛选评估流程,便于项目的优选和决策。

    (五)探索“企业办园区”的运作模式。

    探索“企业办园区”的运作模式。采用“政企协作”的开发运营模式,由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投资运营企业联合开发、运营和管理。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薪酬待遇吸引园区运营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办园区模式专业化运营优势,提高产业发展速度,利用新模式吸引配套企业,打造产业聚集能力。利用专业投资公司优势吸引原辅料等产业链配套环节,形成产业规模,统一规划本地相关服务措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六)建立长效的组织保障制度。

    成立由市领导挂帅、市经信委牵头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联席会,负责全面统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明确产业主管部门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领导职能和带头职能,统筹协调全市资源,及时协调解决电子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纳入主要经济工作调度,纳入市政府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对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市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

    成立电子信息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组建服务于基地和相关企业发展的行业与技术专家组,依托电子信息行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联合市域内企业,推进池州市电子产业联盟的成立。

    (七)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

    结合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搭建各类各层次的合作交流平台,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开展协同创新,设立联合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鼓励企业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发挥本土优势,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中,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区域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