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 管委会工作报告
索引号: 11341800557816728Y/202202-00039 组配分类: 管委会工作报告
发布机构: 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 其他
名称: 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任务安排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2-02-18
废止日期:
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任务安排
发布时间:2022-02-18 15:30 来源: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集中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市推动集中区高质量发展新定位、新要求,聚焦“新兴”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推进三区一体化发展,紧紧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涉企服务、深化改革、疫情防控、党的建设等重点工作,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发展速度、质量、效益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更加强劲。

一、聚焦中心工作,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加强研判调度,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坚持经济运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财税收入等重点工作月调度机制,及时研判、分析、掌握、应对各类问题,确保经济运行预期可控。据统计,2021年全区销售收入再翻一番(连续4年翻番)、达206.34亿元、同比增长104.2%,GDP、规上工业增加值等8项指标全市增速第一。同时,严格落实“123”稳投资机制,坚持靠前服务、强化专业指导,列入市重点的70个项目投资完成率、开工率、竣工率等远超目标任务,新签约落户的15个入驻标房项目建成投产,21个、占地1809亩的单独供地项目土地顺利摘牌、启动建设。

二是突出质量优先,双招双引有力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领导带队、以上率下、顶格推动,突出专兼结合、强化绩效考核抓招商、优服务,创新运用基金跟投、项目代建、政策“对赌”等方式推进“双招双引”,有效激发了招商活力。同时,严格落实项目尽职调查机制,对项目落户实行联合预审、综合打分制度,纪检监察工委全程监督,严把项目落户关口,有力提高了项目质量。全年新引进省外亿元项目62个,实现到位资金142.4亿元,分别超年度计划77.1和45.3个百分点。高度重视平台合作和高层次团队招引,与深圳商显产促会等院所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并联合相关商协会成功举办4次专场招商推介会,福州大学宝裕压延研发中心挂牌运营、氮化镓研究院完成装修。

三是注重综合施策,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坚持聚焦项目落户、产业发展、产城一体建设需要,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抓好内部挖潜,编制成片开发方案,推行标准地供应,全年供应标准地3宗383亩,化解处置“三类土地”1456亩;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减污百日攻坚行动,积极清退整顿“散乱污”低效益企业,已“腾笼换鸟”企业17家、厂房12.43万平方米,腾出能耗3000吨标煤。强化资金保障,推动建投集团实体化、市场化运营,建投集团获得授信11.7亿元、到位5.49亿元,非标专项债项目已入库3个、已到位1.74亿元。支持企业融资,通过优化担保服务、降低担保费率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全年为26家企业提供融资担保2.81亿元,为8家企业提供过桥资金4385万元;加强基金争取、运营和管理,通过基金跟投、引进落户星河动力项目,扶持安徽文香加快发展。通过摸底建库、委托中介、“指尖”招聘等方式,全年助企招工1000多名。

四是聚焦简化流程,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对标沪苏浙等发达园区建立“五化”服务体系,将投资项目备案等审批事项由6.7个工作日压缩至2.15个工作日,采取定标准筛选等方式,建立了34家“中介超市”,同时强化平时考核,依据企业反馈测评等方式,及时清退服务不规范等中介服务机构。统一公开涉企奖补政策材料申报清单、兑现结果,开通“智慧江南·涉企奖补网络服务平台”,对14个一般性申报项目实行5日内办结、2日内拨付,打通涉企服务、政策奖补兑现“最后一米”,全年共办理197家落户企业、464笔奖补事项,兑现奖补资金4.6亿元。

五是落实精细服务,园区管理不断加强。高度重视疫情防控、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文明创建等工作。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实行网格化疫情防控责任包保,有序组织了园区约12000名企业员工完成疫苗接种。积极推进“党建+信访”,将党建优势融入信访工作,建立了主动寻访问访、及时受访机制,坚持领导带队接访、带案下访,制定集体访、异常访工作方案,确保“事要解决、人要劝走”。全年共接访319批次、650余人,办理信访件24件,解决率100%。实施了智慧交通、消防站、排涝干渠整治提升等23个市政配套项目,争取设立了应急管理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综合执法大队等管理机构,园区治理管理得到强化,监督管理服务一体化加速形成。

二、聚焦作风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一是强化从严治党,层层压实责任。印发《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集中区2021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要点》,逐一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领导。先后召开6次党工委会议,研究集中区党风廉政建设有关事项,听取纪检监察工委工作专题汇报,组织园区企业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代表等近40人管委会四部门负责人述责进行测评打分。党工委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认真落实主体责任,扎实推动“一岗双责”履行到位,确保将“两个责任”压实到位、抓在经常。认真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各项任务,加强学法知法用法,深化法律顾问全面介入重大行政决策、重大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论证、规范性文件制订等法制工作,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工作,全年行政机关负责人应诉率达100%

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做到“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点聚焦“四史”、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综合运用机关大讲堂、红色书吧、“主题党日”等形式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全年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12次,举办专题读书班5次、学习研讨会6次、集中宣讲15场,邀请教授党课辅导2次,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开展“七一”重温入党誓词、“学史明理践使命、履职尽责立新功”党员承诺等活动,推动学习落地落实落细。

是夯实基层党建配强干部队伍深入开展“深走访、扩覆盖、强基础”百日攻坚行动,全年新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15个,总数达48个,新发展党员44名。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和企业急难愁盼问题,组织动员机关各支部走访、征集、领办、办结实事32件。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发《集中区2021年党建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各基层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细化任务,量化目标,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聚焦干部能力提升,先后选派6名干部赴长三角发达园区、省市各类平台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综合运用扶持产业、人才引进等政策,建立健全大学生、高技能人才来区工作扶持政策措施,全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9名,招引博士、高技能人才200余名。

是强化作风建设,不断纠治“四风”。开展新一轮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对排查的47个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制定了60条整改措施。扎实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优化营商环境作风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并坚持作风监督联络员制度,制定集中区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对区管干部八小时外活动进行纪律督查45人次,责成6名干部说明情况。开展“绿灯给企业,红灯给自己”作风教育整顿月活动,聚焦行政审批、政策兑现、工程监管等6个重点领域,查找涉企服务问题435个,优化涉企工作制度机制25项,4名工作人员主动自查并检讨了政商交往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全区干部职工作风意识不断强化。

是强化标本兼治,突出严管厚爱。支持纪检监察工委监督执纪,全年共处置问题线索7件,立案3件,党纪政务处分4人。坚持抓早抓小、红脸出汗,及时提醒部门作风和廉政方面出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工作人员,党工委班子成员累计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33人次。针对节假日、外出招商等时间节点,发送节假日廉政提醒短信400余条、外出招商期间提醒短信200余条。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通报涉企服务中回应企业诉求不及时,履行职责敷衍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4起,促进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稳慎实施问责,旗帜鲜明的为干事者担当,对1件经核查不属实的信访举报予以销号,对部分受处分的干部开展暖心回访,有效激发全区干部干事热情。

合来看,我区经济发展正在步入良性轨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但也存在缺乏龙头带动、要素制约明显、资金压力较大、党的建设需持续强化等问题。2022年,集中区将扎实推进改作风、优环境、抓发展、保稳定,确保全年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超90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实际增速)、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0%、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2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强化投资带动,保障经济稳定增长。深入开展抓签约促开工、抓在建促投产行动,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专班推进,确保全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70%以上。全面推进浩源铝业、加多利铝业等12个新材料项目,星河动力、中建材飞渡二期等10个装备制造项目,东臻电子、芯芯半导体等15个电子信息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产值60亿元,到2023年再新增60亿元,与2020年相比,实现规上工业产值、增加值3年翻两番目标。

二是聚力强链建群,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坚决贯彻产业强市战略,坚持“项目为王”理念,聚焦主导产业引项目、聚人才、建平台。抓深做实“八个一”推进机制,深化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线路作战图,完善主导产业集群建设方案,力争全年主导产业产值提升5个百分点、占全区产值的70%。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深化与大院大所、行业协会对接合作,全力推进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氮化镓研究院、“双碳研究院”建设,申创省级轻合金新材料产业战新基地。

三是突出龙头引育,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实施龙头企业引育攻坚工程,重点培育文香、星河动力、安安、昀冢科技、中建材飞渡等龙头企业,逐一帮助解决实际难题,力争培育10亿元产值企业3个以上,两年实现本土上市企业1-2家,充分发挥好龙头企业集聚产业、示范带动效应。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招商、专职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严把项目尽职调查、综合评分、联合预审关口,确保全年新引进新兴产业项55个、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引进博士后工作站、高层次人才团队5个以上。用足用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政策,努力在合作共建上取得新突破。

四是做强承接平台,推动产城一体发展。树立“亩均论英雄”理念,对新落户项目严格落实亩均投入、产出与税收标准,实行政策兑现后置、对赌;对存量项目逐一梳理、分类管理,逐步依法清退综合效益较低企业,持续盘活存量资源。深化国有平台公司投融资、规建管一体化改革,提升融资融通能力,全力保障项目建设、产业发展需求。启动自建厂房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工业邻里中心、220kV江南腾飞变、餐饮一条街等项目建设,不断提升园区形象和配套服务水平。树牢“绿灯给企业、红灯给自己”理念,成立专职服务小分队,做到“有事解决、无事不扰”,扎实解决好企业反映的技工难招、人才难留等老大难问题。

二、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2022年工作任务安排

2022年是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夯实产业基础、构建产业生态、提质扩量增效的重要一年。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
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清单化落实高质量发展“九件事”,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扩量增效,加快建设产城融合绿色发展新城区,努力打造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
围绕到2025年末实现全区销售收入5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0亿元、财政收入15亿元的发展目标,确保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12.5%、18%、20%、25%、18%、12%,全区经营性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继续“领跑全市、增速第一”。

        一、全力推进“双招双引”,加快构建产业生态体系
项目是园区的生命力,产业是园区的生命线。坚持产业强区战略,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坚定不移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长做宽产业链条,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主导产业体系。
        1.聚力强链建群。推深做实“八个一”推进机制,深化产业发展全景图、招商线路作战图,完善“3+1”主导产业集群建设方案,每个产业集群确定1-2个细分行业的标志性产业链,力争将主导产业产值提升5个百分点,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的70%。电子信息以LED屏显、半导体封装、半导体材料、汽车电子为主攻方向,围绕汽车制造大力引进和发展汽车电子产业;以文香为龙头大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智慧教育产业示范基地。新材料以铝基、镁基材料为主攻方向,推动铝基企业延链扩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大力推进落户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配套产业项目,打造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方面,认真谋划大数据产业园总体规划布局,积极推进金山云等项目建设,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
        2.突出龙头引育。实施龙头企业引育攻坚工程,聚焦产业链引擎项目、补链延链强链项目,有针对性地完善招商优惠政策、产业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文香、星河动力、安安、昀冢科技、中建材飞渡等龙头企业,力争培育10亿元产值企业3个以上,两年实现本土上市企业1-2家,切实发挥龙头企业示范效应。坚持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和专职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选优培强“招商专员”,优化招商绩效考评办法,严格项目尽职调查、综合评分、联合预审关口,确保全年新引进新兴产业项目40个、到位资金110亿元以上,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2家、总数突破100家,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11个、限上商贸企业3个。用足用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政策,努力在合作共建上取得新突破。
       3.强化项目攻坚。落实稳投资“123”推进机制,加强对主要经济指标定期研判调度。深入开展抓签约促开工、抓在建促投产行动,建立谋划储备、招商签约、集中开工、实施在建、竣工投产“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库,强化重大项目建设专班推进,确保全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达70%以上。全面推进浩源铝业、加多利铝业等12个新材料项目,星河动力、中建材飞渡二期等10个装备制造项目,东臻电子、芯芯半导体等15个电子信息项目建成投产,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产值50亿元,到2023年再新增5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产值比2020年翻两番。
       4.增强发展动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智造高地。深化与大院大所、行业协会、高层次人才团队对接合作,推动轻合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建设,积极筹建氮化镓研究院、“双碳研究院”,引进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团队5个以上,新建省级创新平台不少于3个,规上企业新增研发机构15个,林展团队、乔昆团队和彦竞团队项目实现产业化。推动组建铝基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产业链企业融通创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总数突破36家。大力度申创省级轻合金新材料产业战新基地、省级科技服务集聚区。
       二、着力完善公共配套,加快推进产业新城建设
围绕“产业新城、城市新区”发展定位,聚焦产城融合发展方向,主动对接、积极推进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融入东部新区,加快产城一体发展。
       5.完善交通网络。加快推进G236青通河至黄山北路段、滨江大道(秦岭路-九华河桥头)、松花江路(黄山北路-江南大道)、淮河路(凤鸣大道-黄山北路)等9条道路建设,开工建设江南大道(滨江大道-迎宾大道),开展池州大道(滨江大道至龙腾大道)南北贯通工程前期工作,建成投运园区公交站点配套建设工程、智慧交通PPP项目,完善道路与交通标志标牌,优化公交线路、增加车辆频次,发展绿色交通,倡导绿色出行。
       6.提升园区品质。实施园区更新行动,规划提升主次干道沿路建筑外立面和政府自有厂区,开工建设工业邻里中心、自有厂房提升等项目,建成220kV江南腾飞变、文化体育休闲公园、餐饮一条街、党群服务中心、环卫基地建设工程、体育场智能化、污水监测设施、智慧化城管等项目,完成池州大道干渠、钱溪湖水环境等4个环境整治工程。按照“零污水排放”目标,谋划推进中水回用工程。优化园区公共服务配套布局,利用园区存量办公楼建设工业邻里中心,完成存量办公楼用地性质变更,积极引进资本、主体推动商业开发,丰富城市业态。
       7.加强园区管理。坚持园区规划、项目建设、基层治理、文明创建有机结合。落实行业主管部门,推进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提升安置小区、自有园区的物管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完善市政设施管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机制。严格填土、渣土、固废、户外广告、交通秩序等管理。深入开展企业厂区内外环境整治,依法加大违章建筑拆除力度,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管理,扎实做好创城工作。
       8.守牢发展底线。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用好“环保管家”,抓好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组建消防队伍,加强消防救援联动,建立健全消防救援体系。强化专业监管、力量配备、培训宣传、严格规范执法、聚焦建筑施工、道路交通、消防、深井铸造、危化品、食药品、燃气等重点行业和高处作业、粉尘涉爆、有限空间、特种设备、外包作业等重点领域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综合治理,坚决消除监管盲区,确保全区安全形势稳定好转。
       三、着力强化要素保障,打造更高水平承接平台
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用最快的速度,让有限资源、要素向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汇聚,不断提升招商项目签约落户、开工建设、建成投产速度。
        9.加强收支管理。加强收入调度和组织,用好综合治税平台,加强财源建设,促进财政收入增速提质,确保全年完成一般性公共收入5.31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强化预算管理、财务账务管理,坚持保主保重,严控一般性支出,保障重点支出。优化支出结构、转变支出方式,加强预算绩效跟踪评价,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和财政财务审计,提高支出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10.强化风险管理。严控新增债务,积极化解存量债务。大力争取非标专项债和上级专项补助,积极推进社会资本合作,保障完善基础配套设施资金需要;加大市场化融资力度,探索基础设施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方式,盘活存量基础设施资产,重点推进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PPP项目落地运营。强化金融监管,严厉查处和打击非法集资、套路贷等,加强担保业务、代偿追偿工作跟踪管理,坚决防范和处置各类金融风险。
        11.强化用地管理。聚焦标准地供应、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未利用地挖潜、供地组卷报批、重大项目用地争取等持续用力用劲,保障招商项目落户、基础设施完善、园区品质提升需要,确保产业项目100%标准地供应。树立“亩均论英雄”理念,严把供地关口,加强低效用地巡查执法,促进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推进“公租房”改住宅、“办公楼”改商服用地,推动资产增值,促进资产变现。抓实上级督查检查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完成“三类”土地处置任务。
        12.强化综合保障。落细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考核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全力争取能耗、环境容量指标支持,保障重大项目、新兴产业项目落户需要。树立“单耗论优劣”理念,对新落户项目严格落实政策兑现后置、对赌,对存量项目逐一梳理,分类管理,对低产出、低效益的企业逐步依规清理,不断盘活存量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解决技工难招、人才难留等老大难问题。
        四、着力深化改革创新,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改革创新是推动集中区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要注重发挥比较优势,聚焦难点、堵点、痛点改革创新,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服务水平,为高质量发展营造最优环境。
        13.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管委会+公司”模式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职能,推动“政府+市场”共治,形成市场主导、政府支持、高效运转的管理运行体制。探索全员聘用制和岗位雇员制,优化内设机构,科学设置岗位,创新人员管理,健全绩效考核,激发更大活力。
        14.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国企“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构建国企发展版图,调整优化建投集团主营结构,拓展建设开发、资产运营、产业投资等三大主业,力争2年内营收达10亿元,3年内营收达20亿元,挤入全市国企第一方阵。强化经营考核和审计监督,厘清产权明细,加强公租房、门面房等使用管理,保障国有资产安全。严格招标采购管理,加强内控内审,提高采购质量。
        15.推进涉企服务改革。树牢“绿灯给企业、红灯给自己”理念,成立专职服务小分队,做实“四送一服”,做到“有事解决、无事不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7×24小时不打烊“随时办”、全程代办服务机制,用好线上政策兑现平台,提高政策兑现效率。加强中介超市管理,建立线上中介服务超市,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探索市场化引进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动“政策找企业”。
        16.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建立落实“党建+信访”制度,用好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落实信访化解闭环管理机制,加大领导班子走访、接访力度,及时化解企业、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信访积案和历史遗留问题。强化与公安部门、属地街道联动联治理,维护公共秩序。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强化人员排查和应急准备,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五、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干事创业政治保证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持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7.加强政治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好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党工委会议、主任办公会第一议题、重点工作调度会领学制度,持续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纵深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落实到具体行动上,确保党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18.加强组织建设。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做到干部为事业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认真落实党工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班子成员联系基层党建工作制度,改造升级党群服务中心,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双创两提升”“强基领航”“红帆领航”工程,开展“筑梦江南”党建品牌创建,推动基层党组织、群团组织全覆盖,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双拥和统战工作新要求,推动工作不断发展。
       19.加强能力建设。坚持以上率下抓学习,建立落实江南大讲堂制度,积极借助专家、智库、企业等“外脑”资源,通过专家讲学辅导、干部互讲互学等方式,分月分季度组织开展政策、划、经济、产业、招商等专题培训,不断提升干部职工政治能力、担当魄力、干事创新能力。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推进依法决策、依法行政。

20.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省委、市委实施细则,坚持教育、警示、整治、惩戒多管齐下,紧盯服务企业和监管职责履行等,靶向施策,常管严管,深入纠正“四风”、切实改进“作风”,坚定不移践行“一改、两为、五做到”。深入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聚焦重点领域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坚持用监督加压、用信任加力,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维护良好政治生态。